当前位置:首页 |
|
索引号: | 11330600002577014T/2020-18007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府研究室、市机关事务局、市应急办) | 公开日期: | 2020-11-20 |
主题分类: | 城乡规划 | 发文字号: | 绍政发〔2020〕17号 |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
现将《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绍兴市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17日
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
2018年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提出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环杭州湾经济区布局。绍兴滨海新区作为浙江省大湾区新区之一,要求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要求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发展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级产业平台带动作用,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深化产城融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新城区。按照立足现状、面向未来,全力打造长三角高能级战略平台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2019年11月25日,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绍兴滨海新区(浙政函〔2019〕135号),新区规划控制总面积430平方公里,空间范围包括绍兴滨海新城江滨区、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镜湖片区,托管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马山街道、孙端街道、东湖街道、灵芝街道、东浦街道、斗门街道、稽山街道、迪荡街道和绍兴市上虞区沥海街道等10个街道。
本规划作为指导绍兴滨海新区发展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重点阐明滨海新区发展建设的目标定位、空间结构、交通体系、产业方向、配套设施、生态骨架、实施机制等战略性、基础性、框架性内容,是指导后续规划编制及城市建设工作的主要依据。规划期为2020—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第一章 战略背景
第一节 基础条件
一、区位条件优越
(图一:新区地理位置)
绍兴滨海新区位于杭州湾南岸、绍兴市北部,东接宁波、西联杭州,北上可通达上海对接苏南,南下可转温州、台州连接福建,是绍兴全面接沪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浙中南地区北上接入浙江省大湾区的关键出口,外部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公路方面:距沪杭甬高速公路绍兴出入口10公里,境内跨杭州湾嘉绍高速通道已建成通车,到上海的距离缩短至150公里,纳入上海1个半小时经济圈。机场方面: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0分钟车程,至上海浦东国际机场1.5小时车程,至宁波栎社国际机场1小时车程。港口方面:北有上海港,东有宁波港,境内两侧各有5000吨级海运码头。铁路方面:杭甬高铁、沪杭甬铁路沿线而过,正在新建中的杭绍台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将在2021年建成通车,规划远期建设沪绍金高铁。
二、战略地位突出
(图二:“四新区”布局)
绍兴滨海新区于2019年11月29日正式揭牌成立,是浙江省大湾区首批“四大新区”之一,也是绍兴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桥头堡。设立绍兴滨海新区,是绍兴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全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大建设”和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对标纽约湾、东京湾等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的重要部署。2019年,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3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4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3亿元,自营出口410亿元,实到外资32649万美元,财政总收入92亿元,在全市乃至全省拥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三、产业基础扎实
绍兴滨海新区在纺织、印染、化工等传统行业拥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众多优秀企业品牌,通过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集聚了中芯国际、长电科技等50余个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和浙江医药、歌礼药业、张江生物、海隆生物、振德医疗、浙江震元等一批“头部”医药企业,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个产业平台相继列入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新区集聚了天际汽车、三花智控、安吉尔智慧产业园等一批超50亿元的重大项目,逐步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培育形成苏宁电商、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基地、跨境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了绍兴文理学院、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越秀外国语学院等众多高等院校,正在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新区同时拥有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综合保税区、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4个国家级平台,现有上市公司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
四、城市功能完善
绍兴滨海新区交通优势明显,区内快速公交、公共交通贯通各个区块,各功能区块联结顺畅,基本形成了闸前大道、新东线、致远大道、于越路以及越东路、越兴路、滨富路和滨海大桥、曹娥江大桥、袍江大桥为主框架的“四横三纵三桥”路网结构,规划建设绍兴地铁2号线、3号线,交通便捷通达。水务、电力、燃气及蒸汽、排污等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安置房、人才公寓、体育健身、科普文化等设施齐全,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第二节 背景形势
一、国际形势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国际形势呈现多极化多元化复杂化,“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迭出,贸易保护主义涌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中美之间全面竞合将贯穿未来五至十年甚至更长历史阶段,对全球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或将进入动荡变革期。
二、国内形势
从国内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成为新发展格局。2020年后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由全面小康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保持新常态,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成为主基调,三次产业结构将趋向稳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创新能力尚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当前正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进出口、产业链、供应链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如果应对得当,也能化危为机。
从区域看,长三角一体化、重要窗口、高能级战略平台、杭绍甬一体化等国家、省、市重大战略叠加,区域形势十分有利于绍兴滨海新区加速发展、高质量发展。
(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长三角一体化已进入深化阶段,区域内各级城市需要通过交通的网络化支撑、产业的廊带式联动、城市的差异化协作,完成高质量的区域协同。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发展极核,在区域一体化要求下,绍兴滨海新区有望进一步加深与上海、杭州、宁波的产业合作与设施共享,持续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并充分挖掘自身价值,补足短板,抢抓沪浙闽粤大通道重要节点发展机遇,支撑国家沿海开放战略,实现苏、浙、沪、闽、粤跨省联动。
(二)浙江“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这是浙江改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浙江省委作出《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决议》,提出了从10个方面努力建设好“重要窗口”。绍兴则提出在“重要窗口”建设中展示靓丽“绍兴风景”。绍兴滨海新区作为绍兴乃至全省最高能级战略平台,注定是绍兴风景中最靓丽的风景之一。
(三)大湾区高能级战略平台打造。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四大新区”是环杭州湾经济区“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空间格局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首批“四大新区”将进一步促进浙江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四大新区”为抓手整合发展要素、突破行政壁垒限制,将进一步促进湾区城市间协作互补,有力支撑环杭州湾经济区建设。首批“四大新区”各有侧重,差异化发展。绍兴滨海新区作为浙江省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将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现代医药、高端装备、现代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图三:高能级战略平台发展重点)
(四)杭绍甬一体化统筹发展。绍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杭绍甬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和《杭绍甬一体化实施方案》,提出了从综合交通、公共服务、产业平台、城市发展四个方面全面推进杭绍甬一体化建设。省委、省政府已将绍兴从杭州大都市圈副中心升格为杭绍同城主中心,绍兴在全省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作为杭绍同城化前沿阵地和杭绍甬一体化先行区的绍兴滨海新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望乘着杭绍同城化的强劲东风,加快建设大城市、构筑大交通、发展大产业,全面扛起打造杭绍同城主中心“主平台”“主阵地”“主战场”职责和使命,掀起绍兴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新格局,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全省“四大”建设、杭绍甬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一极三区”战略定位,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集聚高端要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新区高质量发展。着力念好“两业经”,唱好“双城计”,打造“活力城”,实现“国际范”,全面提升城市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全面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全面打造长三角高能级战略平台,为绍兴重返全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和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提供有力支撑、展示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绍兴风景”。
第二节 总体定位
一、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
坚持能级和量级双提升,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推动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绍兴综合保税区、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争先进位,以超常规的力度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兴产业,打造大湾区发展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为大湾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坚持引新和提旧同步推进,坚持传统产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高质量全面完成印染、化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利用腾退空间转型发展研发设计、电子商务、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创新人才,探索体制创新,有序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突出杭州湾南翼“金扁担”区位优势,深度对接杭甬,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构筑互联互通交通网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现与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优势互鉴互补的湾区发展新格局。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科学制定开发规模,严守生态底线,发挥依山、揽湖、拥江、抱海的自然生态优势,突出江南水乡特色,集中力量加快建设镜湖城市中心、滨海城市副中心,打造水城互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城区。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新区发展能级显著增强,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基本建成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区,创建成为全省首批高能级战略平台,打造成为浙江省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新区GDP总量实现翻一番,达到1200亿元以上,新区综合考评位列全省前三、20个高能级发展战略平台前五,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争取双双进入全国前50强,绍兴综合保税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塑造“国际范”新绍兴的主支撑。
新兴产业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基本建成,产值双双达到千亿级规模;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效果凸显,印染、化工产业腾笼换鸟如期完成;现代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翻番达到60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50%。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和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技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达到35件,引进集聚国家、省“**计划”人才200名以上;拥有一批国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创新平台,拥有较完善的科技创业创新服务体系。
常住人口达到80万以上,城市化水平75%以上,江滨、袍江、高新、镜湖四大区块相向融合、加快建设,镜湖、江滨两大启动区块建设掀起新高潮,镜湖区块成为全市首位度的城市核心区,江滨区块初步建成产城融合的滨海城市副中心,新区成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初步形成以蓝绿空间为基底,以曹娥江为脉络,以一湾(杭州湾)、一江(曹娥江)、一湿地(镜湖湿地)为核心的生态格局,建成生态示范海岸线,打造“现代水乡公园城市”,实现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转变。
到2035年,基本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成为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杭绍同城主中心的主阵地,全面建成大湾区发展重要增长极、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杭州湾南翼生态宜居新城区。
六、安全基础有效夯实
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领域、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安全、事故应急准备、自然灾害防御等方面的设施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完善部门、镇街、企业三级安全管理网络。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完善企业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鼓励企业应用先进安全技术和装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安全管理。到2035年,确保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1。
建立应急处置、灾害防御管理体系,组织培育建设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以各级应急避难场所为节点,救灾、疏散通道为网络的灾害防御体系。至2035年,实现I类、II类、III类应急避难场所全覆盖。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进一步夯实安全风险管理基础,有效评估各类安全风险,深入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措施,切实增强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全面提升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水平,为城市建设发展创造良好安全环境。
表1绍兴滨海新区发展主要规划指标
分项 | 序号 | 指 标 | 2019年 实际值 | 2025年目 标值(近期) | 2035年目标值(远期) |
综合 实力 | 1 | GDP(亿元) | 653 | 1200 | 2500 |
2 |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 1047 | 3000 | 6000 | |
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92 | 200 | 500 | |
产业 结构 | 4 |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 343 | 600 | 1200 |
5 | 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8 | 30 | 35 | |
6 | 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8 | 30 | 35 | |
7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60 | 70 | 80 | |
创新 能力 | 8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8 | 5 | 6 |
9 | 国家、省“**计划”(人) | —— | 200 | 300 | |
10 | 每万人拥有专利数量(件) | —— | 35 | 45 | |
11 | 当年新增大学生就业人数(万人) | 2.1 | 3.5 | 6 | |
产城 融合 | 12 | 常住人口(万) | 62 | 80 | 120 |
13 | 城市化水平(%) | 68 | 75 | 80 | |
14 | 城乡建设用地(平方公里) | 135 | 175 | 250 | |
15 |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 | — | 100 | 100 | |
16 | 建成区路网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 — | 6 | 8 | |
生态 品质 | 17 | PM2.5年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38 | 32 | ≤25 |
18 | 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比例(%) | 97 | 100 | 100 | |
19 | 全年优良天气达标率(%) | 81 | 90 | ≥95 | |
20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 8 | 9 | 10 |
第三章 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绍兴滨海新区战略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加快推进实施“1234”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新兴产业,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引领新区经济发展,以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将绍兴滨海新区打造成为长三角新兴产业集聚区和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以及智能家居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新兴产业。
聚焦创新设计–制造–封测–装备和材料–存储和应用产业全产业链,以制造封测园、存储应用园、创新设计园三大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标志性项目引进、领军型企业培育、创新资源要素集聚、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一园一院一基金”模式构建集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于一体的高端集成电路产业生态,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省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到2025年、2035年集成电路总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2000亿元,建设成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新高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集成电路国家及省级实验室。
紧跟国际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创业创新型企业和团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物医药开发能力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形成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药品研发及制造为主导,医疗器械及辅材、生物医疗服务为衍生的产业链发展格局。到2025年,建成全省标志性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在基因工程药物、疫苗、高端化学制剂、诊断试剂等方面培育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生物医药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到2035年,成为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竞争力强、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生物医药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
发挥绍兴滨海新区区位优势,以“自动化、智能化、特色化”为主攻方向,以新能源汽车整车装备、现代环保装备等为重点,着力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的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集聚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效应明显、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的重点企业,形成具有绍兴特色、专业优势明显的装备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体系,到2025年、2035年,高端装备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600亿元,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以精品化、时尚化、绿色化、智能化为导向,以助力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推动配套协作、完善产业平台、更新设计理念为抓手,培育壮大安吉尔、苏泊尔、喜临门、友嘉等为代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家用电器、高档家居用品产业基地。力争到2025年、2035年,智能家居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600亿元。
第二节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放大全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效应,进一步整合提升、优化集聚印染化工产业,培育壮大黄酒历史经典产业,加快实施产业智能化改造。
加快传统产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深化推进省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按照《绍兴市区印染化工电镀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要求,有序推进袍江区域47家印染企业、35家化工企业跨区域集聚提升。按照“兼并重组、整合集聚、征迁退出、转型发展”总体思路,分类推进袍江区域印染企业集聚退出。按照“关停退出、提升集聚、转型发展”思路,分类推进袍江化工企业集聚提升。2022年底,基本完成市区印染、化工企业集聚提升工作。
加强企业提升改造、关停、拆除、搬迁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加强与各相关部门、镇街、企业的对接衔接,及时掌握相关企业的关停进展情况。加强帮扶指导,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督促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巡查检查、执法监督和行政处罚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规,落实各项安全措施,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全力支持黄酒产业发展,加快袍江千亩黄酒产业园建设,在产业规划、产业整合、项目落地、土地供应等方面做好对接和服务,引导黄酒产业发展布局向袍江区域集中,形成年产优质黄酒32万吨、灌装黄酒34万吨的生产能力及仓储、物流、科研、工业旅游等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打造成为以绍兴传统黄酒产业为主线,配合酒文化的生产、制作、展示、收藏、民众体验、旅游、休闲、酒店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验性生产基地,为把绍兴打造成为世界名酒产区作出贡献。力争到2025年、2035年,黄酒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300亿元。
深化推进“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小微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着力创建一批“腾笼换鸟”示范镇(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动企业加快应用减污、节水、节能等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建成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工厂。力争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级小微企业园30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00家、整治和淘汰“低散乱”问题企业(作坊)5000家,完成传统产业企业智能化改造300家以上。到2035年,基本完成传统产业企业智能化改造。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产城融合递进、宜业宜居宜游,全面发展现代商贸、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康养休闲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新时代的品质新区、活力新区、宜居新区。
积极培育镜湖、迪荡、袍江、江滨四大板块现代商贸业态,进一步集聚新区人气和商气。推动镜湖商圈快速崛起,按照 “双心三轴、多点交融”规划布局,加快建设政务商务交通核心和城际连接景观核心,全力打造绍兴城市核心。着力繁荣迪荡商圈,以“一城一湖”为契机,进一步发展提升迪荡新城商贸核心区,引领时尚潮流,成为绍兴商贸发展的新地标和新形象。紧抓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消费升级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绍兴综合保税区和中国(绍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推动袍江区块现代商贸提升发展。按照绍兴滨海城市副中心定位,对标上海临港、张江,高标准编制江滨片区城市发展规划,加快建设高品质未来社区,提升东城商贸业态。到2025年,将绍兴滨海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市首位度的商业中心。
积极对接绍兴科创大走廊,全面建设镜湖科技城、智慧芯城、滨海科技城、上海大学研究院。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产业,高质量建设集成电路、现代医药、医疗器械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形成覆盖全产业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深检集团华东总部基地建成投运,推动检验检测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大院名校,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面向共性技术提供专业化研发服务。建设提升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建2—3家国家级孵化器,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服务链。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培育集聚一批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到2025年,打造成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枢。
加快镜湖金融集聚区建设,不断吸引绍兴及周边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新金融公司等机构入驻,引进金融控股集团区域总部、全国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主板上市公司总部或区域总部、新金融公司等一批优质项目,打造绍兴镜湖国际金融活力城。高水平建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绍兴校区,打造长三角金融经济类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发展传统金融服务;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建设金融信息服务中心,面向上海全球金融中心大力引进基金、投行、私募等金融机构,持续推进“凤凰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多业态并存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发挥绍兴综合保税区平台优势,利用嘉绍大桥、杭绍甬智慧高速、杭绍台高铁、绍兴港等水陆便捷的交通优势和毗邻杭州、宁波、上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保税物流、空港物流、海港物流。加大苏宁电商物流园、宝湾物流、乐歌智慧供应链、袍江集亚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集装箱、甩柜、单元化装载、散装物资等运输服务业。抢抓生鲜产品、药品等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快速发展需求,大力发展新型冷链物流。推动杭绍甬沿湾货运铁路规划落地,建设江滨曹娥江码头,提升杭甬古运河,打通湾区沿江、内河货运通道,形成便捷顺畅的物流运行体系。
依托绍兴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优势,引入一批特色医疗机构,推动医药、治疗、康复全流程的深度融合,完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全力打造集高端专科医院、医疗医学技术研发、运动康复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基地;加快建成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绍兴分院,合力创建国际一流的肿瘤诊断治疗基地和生命健康科创高地。依托国际生命健康科技产业新城、国科生命健康创新园等项目,积极实施一批医养结合健康项目,打造成为高端医养示范基地。依托绍兴滨海新区独特风光,加快“熊出没”主题乐园、绍兴镜湖文化休闲园(一期)、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等一批山水和文化主题公园落地建设,规划建设滨海湿地公园,推进海防卫所保护开发,提升孙端、沥海生态农业,着力打响滨海休闲旅游品牌。
第四节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链
一、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以“引领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依托天际汽车、三花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搭建汽车供应链平台,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交通装备。强化整零协同,围绕上品种、上水平、上效益,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开发能力,推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行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增强竞争实力。
围绕高性能、高价值、国产替代等重点方向,大力发展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及材料,辅助诊断治疗设备,新型功能性医用敷料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培育形成医用敷料、耗材、诊断治疗设备、植(介)入器械、人工器官等医疗耗材产业链。
坚持绿色集约、环境友好原则,围绕绿色、创新、高端、定制,大力发展功能性薄膜新材料、高端塑料包装材料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绿色包装研发生产基地和节能环保新材料应用基地。
四、5G及人工智能产业链
深化推进“5G一件事”审批改革,加快5G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尽早5G基站全覆盖;积极推进镜湖5G试验区、江滨5G工业应用示范区建设,积极打造全省5G工业应用先行区。围绕构建“核心技术—智能软硬件及智能终端—行业应用”产业体系,积极开展智能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产品、智能操作系统等智能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发挥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浙江数字内容研究院等平台优势,建设人工智能算法库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装备和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等人工智能应用,打造大湾区“智能+”创新创业示范中心。
以“建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行动。紧盯头部企业、重大项目,全力招大引新、引优做强。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制定招商地图和产业链地图,着力补强产业链短板环节和“卡脖子”技术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加速形成。围绕全球视野、国际眼光,积极创新招商模式,推行基金招商、线上招商、国际合作招商、国内代理招商、头部企业以商引商等模式,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国际资本入驻。力争每年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
第四章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局面,融入湾区发展大格局,以空间集聚、产业集群、土地集约为目标,积极整合空间资源,完善绍兴滨海新区总体布局,优化产业功能,推动绍兴“三区一体”,突出重点区块建设,精准把握开发时序,促进绍兴滨海新区产城融合发展。
第一节 产城融合发展导向
综合考虑浙江省大湾区发展背景、绍兴城市发展格局以及滨海新区现状基础条件、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开发潜力等因素,根据绍兴“三区一体”、城市向海拓展的发展趋势和空间集聚、产城融合的要求,规划形成“城市向海生长、产城融合递进”产城融合发展导向,作为绍兴滨海新区发展的重要空间支撑。
坚持“城市向海生长”空间发展战略,以绍兴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基础优化滨海新区空间布局,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提升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城市品质和现代化水平。围绕构建“依山、揽湖、拥江、抱海”格局,推进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强化功能组团协同联动,实现绍兴从深厚走向宽广,从过去走向未来的发展诉求,构建大湾之滨、向海而生的长远格局。
创新营城模式,重构产城格局,实现产城并进式“双螺旋”生长。绍兴滨海新区通过区块融合的产业线和城市线,双向交织,向海生长。产业线链接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传统产业提升等片区,完成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线串联起古城片区、镜湖核心、产业核心和滨海枢纽,实现城市的更新迭代。产业线与城市线交汇于曹娥江两岸,打造面向区域的创新服务中枢,突出创新驱动的营城理念。
依托“城市向海生长、产城融合递进”发展结构,规划形成江滨片区、袍江片区、高新片区、镜湖片区等四大产城融合先行区,引领城市功能布局。通过细分片区内部的发展组团,明确主导功能,引导有序开发建设,加快江滨片区东城功能布局研究,提前布局沿湾交通中枢,加速推动滨海城市副中心建设。
第二节 优化新区空间布局
绍兴滨海新区着力构筑“三核、两带、四平台、多节点”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整合融合的大空间格局。
一、打造“三核”
镜湖城市核心、滨海产业核心、区域创智核心,形成“三位一体”湾区服务核心。镜湖中心区承担综合配套功能;滨海副中心承担产业配套功能;临江创智核心承担区域创新职能。根据产城融合发展的总要求,将镜湖城市核心、滨海产业核心、区域创智核心多向联动、相互支撑,打造融杭联甬接沪桥头堡的主引擎。
二、发展“两带”
城市向海生长轴、新兴产业走廊。城市向海生长轴将绍兴古城、镜湖新区、三江口区域、滨海城市副中心等城市核心功能组团串联起来,形成城市向海拓展、链接湾区的主动脉;新兴产业走廊以越兴路为线索,串联各大新兴产业平台,打造创新驱动的产业“智谷”。
三、培育“四平台”
以于越路以北区块为核心打造传统产业升级平台,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支撑强化新兴产业拓展平台,在智慧高速以北为战略产业预留平台,以滨海科技城、绍兴综合保税区为依托塑造外向产业开放平台。
四、建设“多节点”
加快建设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综合保税区、滨海科技城、镜湖科技城等多个重要功能节点,加快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载体。
第三节 加快开发重点区块
一、镜湖区块
在“国际大湾区的新引擎,绍兴大市区的新中心”定位目标下,打造绍兴市最高首位度的城市核心和地标性新城区,通过镜湖中心的建设,融入大湾区,提升绍兴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聚合大市区,优化绍兴城市总体架构;整合绍兴滨海新区,引领产业协作、城市链接。以“金融商务、创研办公、科教文化、商旅休闲、公共服务”五大核心功能体系,强化城市中心职能,集聚高端发展要素,融杭接沪、跨湾协作、聚合三区、支撑滨海、牵引腹地,成为湾区经济的新引擎、产城融合的新中心、活力多元的新城区。
二、江滨区块
通过打造滨海城市副中心、滨海产业核心,整合滨海新区、柯桥区与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创新要素,提升产业服务水平,引导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纺织印染、新材料、精细化工等产业协同联动,补强绍兴滨海区域缺失的产业服务功能,统筹滨海资源,实现绍兴滨海片区的一体化聚合。以构建专业化产业服务体系作为滨海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建设目标,为绍兴滨海产业板块培养汇聚高端产业人才,形成具有活力、面向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重点打造“一心三片”,“一心”是指以围绕中心景观湖打造一个集生态景观、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配套核心,“三片”是指产业研发创新片区、沥海生活片区和站前服务片区三大特色功能片区。
大胆探索综合保税区改革创新试点,在综合保税区1.72平方公里核心区基础上,考虑设置10平方公里的承接区、30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利用综合保税区“引爆”袍江区域二次开发,助推全市开放能级提升。充分发挥综合保税区叠加综合试验区的一系列优势,大力培育新型贸易业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运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国务院21条新政为抓手,以推动“五贸”(跨贸、外贸、内贸、服贸、自贸)联动。坚持对标上海自由贸易区,力求先行先试,大力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复制推广智能化卡口验放、委内加工、批次进出集中申报、保税展示交易、先进区后报关等自由贸易区创新成果。通过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杭州综合保税区等开展战略合作,吸引一批优质企业落户综合保税区。
四、临江区块
曹娥江两岸临江区域是绍兴从“揽湖”走向“拥江”的关键节点,也是绍兴未来承接湾区产业创新职能的重点区域,通过链接新旧动能、链接城市服务、链接生态空间三重思路完成传统产业升级与创意智造融合,吸引镜湖城市功能向滨海辐射,串联镜湖与曹娥江生态空间的三个重大任务。曹娥江南侧马海片区作为城市拥江发展的“启动区”,采用整体腾退、分片开发的发展思路,打造转型示范平台;曹娥江北侧打造创智云岛,通过弹性预留与渐进式开发的模式,以优质的城市环境和区位优势、完善的产业功能和配套服务,面向湾区及长三角引入创新载体和“独角兽”企业,树立创新品牌,激活价值,形成集湾区创新中心、智慧信息管理、“独角兽”创新群岛、高端国际社区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绍兴”示范区和区域创新服务中枢。
第四节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深入实施融杭联甬接沪区域发展战略,聚焦杭绍甬一体化发展,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接共融格局。主动服务上海、借势上海,以上海作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重要来源地,力争把新区打造成为上海国际资本和大企业集团延伸投资的“第一站”,成为绍兴深度接轨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的排头兵。加快推动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综合交通网络化、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平台协同化、城市发展融合化等行动,加快打造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绍兴处于杭州湾金南翼、杭甬两地“金扁担”的区位优势,主动出击嫁接优势,加强与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的产业协同、设施联动、城市互动,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地开展战略合作、区区对接,高起点共建杭州湾南翼智造走廊。
第五章 完善重大基础设施
高标准抓好面向未来发展的综合交通、智慧信息、城市配套等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高水平启动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重大项目。到2025年,高速公路网、高等级公路网基本建成,城市快速路体系基本成型,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第一节 构建快捷交通网络
一、强化对外交通通道
规划构建“两横一纵”区域交通通道,对外连接四大都市区,接轨大上海,深化长三角地区之间的紧密合作,增强绍兴滨海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两横:城际互联通道、滨海智慧通道。其中,城际互联通道由萧甬铁路、杭绍台铁路、杭甬客专、杭州湾环线高速组成,是杭绍甬城市联系的主通道。滨海智慧通道是规划新增的东西向区域通道,由杭绍甬智慧高速、高铁、货运通道组成,连接宁波前湾新区与杭州钱塘新区。
一纵:跨湾输运通道。是沪浙闽粤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常台高速、沪绍金铁路等组成,将打通滨海新区与上海、苏州、金华以及浙南区域的交通联系。
依托高铁、城际站,强化路网对接和多种交通方式衔接,构建两大区域交通枢纽。
绍兴北站城际客运枢纽:发挥近城优势,以杭绍甬城际客运交通为主,突出绍兴北站支撑绍兴打造成为辐射长三角“杭州—绍兴”联合枢纽的重要节点地位,结合萧山机场共同打造客运门户枢纽,整合周边高铁、轨道、航空、长途客运、公共交通等功能,实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成为融杭联甬的城际客运枢纽。
绍兴滨海站综合交通枢纽:位于滨海智慧通道与跨湾输运通道交汇处,将成为区域十字大通道的综合性枢纽,未来以服务大型货运交通、东西向杭绍甬滨海城际交通以及南北向跨湾输运交通为主。
双枢纽联动。打造绍兴北站和绍兴滨海站的多式连接通道,通过绍兴市3号线—5号线轨道交通、杭州湾环线高速—常台高速通道、于越路—滨富路快速通道等,实现双枢纽之间快速无障碍的互联互通。
实现五维联动。构建绍兴滨海新区的快速联运环线,由滨海智慧通道(绍甬货运铁路、杭绍甬智慧高速、杭绍甬城际(磁悬浮))、城际互联通道(杭州湾环线高速、杭甬客运专线、杭绍台铁路)、常台高速和余慈高速组成。通过快速联运环线,加强杭州萧山机场、绍兴北站、绍兴滨海站、绍兴港、宁波舟山港等重要交通枢纽之间的快速连接,实现区域空、铁、路、海、轨的五维联动,提高运输效率、效益。
对接航空枢纽站。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网络,加强绍兴滨海新区与周边机场的快速高效联系。规划通过续建杭绍台高铁—萧山机场连接线、延伸轨道交通机场快线等多种交通方式全方位对接杭州萧山机场。
构建综合铁路网。加快构建便捷、快速、安全、高效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重点加强绍兴滨海新区与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联系。规划建设杭绍台高铁、沪绍金铁路、杭绍甬城际,实现新区高效融入长三角轨道交通区域一体化,半小时到达杭州、宁波,1小时到达上海,2小时通达长三角省会城市。
完善高速公路网。构建“三横两纵”区域高速公路网。“三横”为杭绍甬智慧高速、杭州湾环线高速、绍诸高速;“两纵”为杭绍台高速、常台高速,形成与周边城市通达便捷交通格局。
统筹水运布局。认真贯彻“绍兴港”战略部署,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建设“一河两江”主干航道沿线作业区,有序推动“七大港区”建设。谋划研究上虞杭州湾港区,充分利用曹娥江出海口,发挥海河联运的自然条件优势,深入谋划“通江达海”及航道、港口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水路运输体系,实现水运复兴。规划预留杭甬运河萧绍复线,外移省级骨干航道承担杭甬运河市区段货运功能。
优化轨道交通。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优化调整轨道交通远景线网布局,形成“放射状”结构。加快地铁3号线开建,加快形成覆盖新区的线网体系。规划通过绍兴7号线、8号线、1号线分别与杭州8号线、1号线、5号线对接,实现绍兴与杭州的轨道交通一体协同。绍兴2号线预留延伸至余姚、宁波市区的轨道交通线路,绍兴9号线预留延伸至宁波前湾新区的轨道交通线路,实现绍兴与宁波轨道交通线网的连接。
构建高效快速路网。为进一步加强城市组团间的高效安全连接,提升市区道路通行能力,加快打造城市快速路系统,实现市区十五分钟上高速。东西向横线:闸前大道、致远大道、于越路、轻纺城大道—二环北路—鉴湖大道、二环南路;南北向纵线:绿云路、越东路、滨富路。
完善内部交通联系。构建方格网状框架性主干路网,承接和输送快速路网的交通流量,服务于城市主要片区之间的中、长距离交通联系。完善城市道路网系统,加快支路网建设,提高支路网密度,支撑引导用地的发展,服务于短距离的地方性交通活动。
提升智能出行水平。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库,建立统一的交通指挥体系和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依托现有智能交通设施,整合各区域管控后台,以数据共享为基础,开放数据接口,打通数据通道。全面提升智能出行水平,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第二节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积极响应“信息化”要求,依托5G技术支撑的信息网络设施,面向无人驾驶的智能交通设施,可感知、一体化的智慧公用设施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强化绍兴滨海新区的数字联通和智慧治理能力,实现“数字绍兴,智慧新区”目标。
着力打造跨部门、多领域、智能化的智慧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在政府服务、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推广智慧应用。在门户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智能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平台,整合部门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实现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根据新区需要,加快建立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城管等城市综合管理平台,逐步完善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智慧公共服务网络,营造智慧生活环境。
二、建设5G新基建设施
加快5G网络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行5G基站建设审批“一件事”改革,使新区成为全市率先实现5G网络全覆盖区域。以5G网络为重要支撑,强化5G智慧物流功能,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瞄准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引导各方合力建设工业互联网。以杭绍甬智慧高速为契机,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无人驾驶与车载信息终端等技术的发展,打造智慧交通管理体系。适应群众数字消费新需求,促进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大数据、云信息服务的应用。
高标准打造沧海社区、越城薛渎社区等一批未来社区,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内涵特征,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重点的集成系统,打造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力争新区未来社区在全省试点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引入上海和杭州的高端国际教育资源,加快建设绍兴虹桥国际学校。全面优化新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逐步向新区、开发区拓展。建设滨海高教园,在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金融学院之外,再引进落地一至二所高校。高质量保障医疗资源供给,开工建设镜湖医院、绍兴妇幼保健医院等,推动越城区人民医院、滨海医院建成投用。打造15分钟的优质生活圈,全面优化生活、就业和出行环境,形成有品质、有活力、有归属感的城市生活空间。
第三节 完善能源水利设施
一、实施一批重大水利工程
全力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新区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加强生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筑牢沿海防台御潮安全和生态屏障,大力实施海塘安澜千亿工程和曹娥江综合整治工程等一批堤防提标加固工程。加强易涝区治理,补齐防洪封闭圈,提高洪水蓄泄能力,大力实施袍江片东入曹娥江排涝工程、新三江闸排涝配套河道拓浚工程、马山闸强排及配套河道建设工程、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等。按照城市品牌生态公园的标准和要求建设,大力实施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核心区水利配套二期工程、中心湖南岸和北岸生态治理工程等一批水景观示范工程。
加快改造绍兴滨海新区配电网络,着力构建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运行安全可靠的坚强智能电网。优化能源供应设施布局,建成20座兼具电、气、油等多种能源补给的综合供能服务站。加快新区供冷供热能源站及管网建设,推进中心广场、博物馆、新人民医院、绍兴北站4座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及配套管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大分布式光伏推广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分布式光伏应用示范区。科学规划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到2025年建成充电桩1000个,实现区域全覆盖,新区发电装机规模1100万千瓦,天然气利用量15亿立方米。
第六章 营造水乡公园城市
以水定城,以绿塑城,突出绍兴特色,打造“水乡公园城市”样板,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筑生态安全格局,加强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第一节 构筑山海景观格局
以“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生态健全、社会生态健康”为目标,将绍兴滨海新区打造成为集绿色、创新、智慧、文化、宜居于一体的杭州湾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通过水绿廊道构筑山海景观格局,加强对沿钱塘江、曹娥江两岸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建设并保护由河网、湖塘、湿地、林带等形成的自然开放空间和廊道,保障生物多样性,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休闲旅游需求的基础上,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重点打造“三带一廊”城市山海景观结构,即生态海岸带、人文休闲带、生态公园带三条山海走廊以及缝合山、海与城市的曹娥江滨江廊道,通过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奠定城市绿色发展格局。
统筹考虑现状条件、资源禀赋、特色彰显,在合适地点选择长度40公里左右、腹地深度20公里左右的区域作为生态海岸带先行段,先期高标准建设滨海中央生态廊道、中心湖二期工程,谋划沥海古镇建设,高水平塑造大湾区生态、经济、人文空间新格局,彰显滨海城镇和乡村风情魅力,成为滨海品质生活共享新空间。
自南向北,联接兰亭、古城、镜湖、三江口等历史文化符号,将绍兴文化元素与城市生态空间有机结合,推动城市文脉向海延展。
从山到海,串联会稽山公园、东鉴湖湿地、智岛公园、海上花园等生态景观节点,糅合创新空间与自然边界,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协调共进。
腾退沿江工业,还原绿色河岸,打造生态休闲水廊道,让城市回归水岸生活。
第二节 建构特色公园体系
一、特色公园展现城市活力
江、湖、山、海等丰富的自然环境构成绍兴滨海新区独特的生态空间基底。在“三带一廊”大山水格局下,利用多样自然空间,打造可满足市民各类使用需求的主题公园。高品质、高规格建设镜湖片区“1+2+6”的公园体系和绍兴市植物园。品读历史、体验创新科技、游览城市风光,将各类城市公园打造成为展示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以绍兴特色的水绿基底及多层次公园体系构建“水乡公园城市”典范。
依托城市多样互通的蓝脉水网,构建滨水慢道和绿色街道网络,实现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无缝衔接。结合城市重要滨水空间,植入专用慢行道路,串联重要开放空间和公共节点。绿色街道连接大型生态板块和滨水空间,在街道空间中增加绿化面积占比,用绿色空间提升城市居民通行、生活的幸福感。
第三节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市建设进程,着力建设“无废城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一、建设“无废”城市
高质量推进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将绿色工业、农业和生活水平提升及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有机融合,在制度体系、“无废城市”数字化系统和产业培育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力保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推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提升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实现危险废物全面安全管控,形成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综合管理的“无废绍兴”新模式。
保障绍兴滨海新区社会、经济、资源、人口、环境进一步均衡发展,建立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自然和谐、舒适优美的城乡生态环境体系,文明健康的生态文化体系。形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居住环境清洁舒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乡公园城市。
推动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和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产业体系,实现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同步提升、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推行绿色清洁生产,强化重点企业能耗和排放监测,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提升化工、机械、纺织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绿色清洁生产水平。推进产业园区生态改造,加大各类工业集聚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完善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相衔接。
实行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利用,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再生水回用和雨洪资源利用,加大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动节能降耗,开展建筑、交通、照明等重点领域节能专项行动。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进新建建筑绿色化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再生材料循环利用。
第四节 保障生态安全基地
一、积极推进生态保护
加强滨海生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促进人与海岸带和谐共生。结合钱塘江、曹娥江水系及纵横密布的河网条件,构筑由城市生态廊道、生态公园、滨河绿带、防护绿化、道路绿化、街头绿地等组成的新区绿色生态网络,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建设完善生态系统,增强生态防护功能,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评价,建立监测评价管理体系。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强化生态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的保护。
规划明确曹娥江两岸、镜湖、植物园、东鉴湖湿地、梅山公园、滨海以及重要山海水绿廊道的生态控制区,以保持绍兴滨海新区多样的自然环境特征。生态控制区承担生物涵养与植被维护等生态安全职能,构筑安全连续的城市生态系统,确保自然与城市融合的环境基底,保证城市大生态格局的稳定。
建立健全全区统一的规划管理协调机制。按照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新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绍兴滨海新区统一协调的社会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目标。协调好全区城乡布局与功能分区、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各种关系,划定城市和村镇开发边界,确定耕地、基本农田、生态等保护红线,促进全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第七章 打造改革创新示范区
实施改革优先行动,重点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人才管理试验改革、营商环境改革等改革举措,以敢试、敢闯、敢拼的开发区作风,使绍兴滨海新区成为全市深化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和先行区。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一、深化推进“双向赋能”改革
深化越城区、绍兴滨海新区“双向赋能”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政区合一”,实质性推进新区整合提升和机制创新,坚决打破地域界限、行政区域壁垒,全面融合江滨、袍江、高新、镜湖四个区块,优化完善新区扁平高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发挥行政区和开发区的双重叠加优势,共同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按照“专攻主业、专事主责”,进一步厘清新区与属地的职责边界,新区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开发建设、服务配套等“头部”工作,属地政府(街道)全面兜底其他社会事务治理管理事项,真正推动新区更好地聚焦主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形成“共建滨海、共享发展”良好氛围。
加快干部人事和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配备熟悉经济金融、规划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专业性干部,实施更加灵活的人事管理制度。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联动推进“标准地”改革,建立健全“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亩产论英雄”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推进平台公司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搭建“大国资”平台,集中力量推进开发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区国有企业“2+3”管理体系(两大集团:绍兴滨海新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绍兴滨海新城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三个一级子公司:浙江滨海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绍兴袍江工业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绍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迪荡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优化管理架构及人员配备。积极探索实现政企分开,推动投融资平台公司向“实体化”转型。加快国企平台公司证券化试验改革,引导平台公司通过参股等方式与资质企业合作,投资实体化经营项目。有序推进国企由融资投资向投资和经营并举转型提升,进一步规范国企高效运作和管理。
第二节 建设首位度营商环境
一、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
围绕“就近办、便捷办”目标,以绍兴滨海新区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中心为基础,在袍江、高新、江滨三个分中心推行“小前端、大平台”审批服务模式,实现“办事不出区”“审批无差别”。全面实施投资项目“一章审批”改革试点,实现“线上一章,线下见章盖章”。实行“一站式”代办服务,全面实行项目审批事项全流程代办、帮办。按照政府数字化转型要求,加快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标准化建设,持续提升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水平。全面推进营商环境“10+N”便利化行动,推行惠企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一窗通办”。
深化“契约化”企业服务,构建完善“领导联片、部门联镇(街)、干部联企”,新区、部门、镇街联动,网格化、全覆盖的企业服务新体制,建立“联系立约、服务履约、量化评约”的“一站式”服务企业体系,深入推进“三驻三服务”活动,有效发挥“三驻干部”作用,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推进重点企业专项服务,梳理摸排帮扶企业白名单,施行风险企业预警分级机制。提升信贷金融服务,畅通银企沟通交流渠道。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对标清单事项,规范审批行为、优化审批流程,实现清单事项与实际行政审批无缝衔接。完善清单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机制,加大宣传解读力度,畅通政企交流通道,健全配套制度体系,着力消除各类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营造稳定公平透明法治的市场营商环境。加快“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建立部门间涉企经营许可信息双向推送机制,实现涉企信息精准归集、互通共享。建立健全新型信用监管机制,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第三节 打造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一、推进人才管理试验改革
着力推进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努力打造长三角人才集聚新高地。深入推进新区人才管理试验改革,按照“特殊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特事特办”原则,鼓励试验区结合各自实际,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某个或多个领域进行大胆试验和创新,充分赋予人才“引育留用管”自主权,打造全市最高首位度“人才特区”。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加快推进全流程一体化创新创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应用“人才码”。全面改革人才计划遴选方式,把工作履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作为人才评价认定的重要标准。
深化实施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越海英才”计划,开辟“一站式”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招商与引才并重,聚焦两大“万亩千亿”产业靶向引才,为高端制造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深入对接顶级人才智力资源,支持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鼓励通过采取咨询、短期聘用、科研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高端智力人才。探索知识、技术、专利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办法,优化新区自主创新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试验区。力争“十四五”期间集聚各类产业人才10万人以上。
围绕人、人才、人物全生命周期服务,不断提升人才新政力度,全面引进、维护和培育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技能型人才。不分“本、外”,不分“新、老”,全面优化人才落地服务保障,优化完善就业、安居、医疗、落户、家属安置、子女入学、获得荣誉称号等方面的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体系,组织高层次人才健康体检、疗休养、走访慰问活动,创建大湾区院士之家、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之家、人才成果展示馆,实施各类人才评选,选树人才典型,宣传人物报道,提升人才服务温度。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运行人才服务专线,设置人才服务专窗,实现人才服务“掌上办”“码上办”。重视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学校、医院、社区,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第八章 强化实施保障机制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完善扶持保障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保障近期项目落地,加强规划评估监察,保障《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有序有效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一、实行规划引领机制
本规划批准后,加快推进《绍兴滨海新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并成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落实规划的具体推进工作。《绍兴滨海新区发展规划》及《绍兴滨海新区国土空间规划》是新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指导绍兴滨海新区确定重大项目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新区各城市发展单元编制、法定图则修编及其他专项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健全新区综合规划决策机制,推行决策专家咨询和规划公示制度。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要求,根据新区发展,定期举行新区内部各职能部门及专家研讨会,修正与完善发展规划的领先性和科学性,引导科学规划、合理决策。
三、加强区域协调机制
在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河流污染治理、重大基础设施对接、地区开发等方面,加强与周边城区的信息共享和定期规划协调。严格落实空间分区管制制度,强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对具有区域性影响的建设项目增设前置性协调程序,建立与完善区域协调具体事务的操作性规则和程序。
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和修编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的评估,全面做好跟踪分析。建立流程化、常态化的规划评估系统,实现规划管理的实时跟踪与动态调整。畅通规划公众参与渠道。积极开展规划宣传和展示,扩大公众参与,提高公众的规划意识;建立规划的效能反馈机制,加强对规划工作内容及实施情况的公众意见收集,由新区各部门联合组成规划联络组,定期对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公众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
第二节 完善扶持保障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
一、完善高质量发展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
打出新区高质量发展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扶持“组合拳”,聚焦人才引进培养、企业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壮大以及科技服务、产业配套等重要环节,通过“精准、简单、有效”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引导和财力投入,吸引和培育创新要素资源在新区集聚,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和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新区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要素保障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
积极争取国家、省对绍兴滨海新区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的产业扶持资金和土地要素支持。建立规范高效的土地运营机制,优化存量土地储备机制,健全生态用地补偿机制。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探索不同用地的水平混合以及垂直空间的功能兼容,完善建设项目各环节的集约用地审核和节地技术应用。根据产业发展及企业成长周期,试行差别化、多元化、弹性化的用地出让模式。
三、落实人口保障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调整放宽户口迁移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吸引外来人口,推进外来人口市民化,方便各类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落户。出台鼓励生育措施,通过对生育进行补贴奖励等方式提高生育意愿,增加出生人口数量,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增强人才引进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博狗体育在线_博狗体育手机app-下载|平台@吸引力,做大大学生就业规模。
第三节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能否担当改革重任、开创发展新局,作为评价和检验各级干部的重要依据,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打硬仗、担当有为的干部,大力选拔注重潜绩、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统筹各类干部资源,把最优秀的干部选配到重要领域、重要岗位上。大力营造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崇尚实干的干事创业氛围,着力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开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城市建设、招商选资、企业服务等方面培训,提高干部履职专业化能力,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加强部门之间的干部交流,完善上挂、下派等干部实践锻炼制度,推动机关内部干部轮岗交流。重视加强基层干部能力建设,着力培养基层“全科干部”。
增强干部敢为人先的意识,锻造敢于担当的品格,靠前指挥、身先士卒,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以弄潮儿的姿态推动新区建设。加强和改进年度考核工作,把考察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组织调整的重要依据。健全落实容错免责机制,依法依规对干部服务企业过程中造成失误给予容错纠错,鼓励创新、允许试错、适度宽容。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